Tuesday, 15 March 2011

中国电视报道日本地震灾难成了quake porn

和中国人爱在街头围观事故一样(我现在在北京)。马悲鸣说中国人对日支援太“闹”。深有同感。the same can be said of our own shallow news site.

-----------------------------------------------------------------------

在电视前看日本海啸

马悲鸣

一、央视报日本地震晚了数小时。

星期五凌晨大约两点,被忘了关的电视吵醒。美国当地电视正在滚动播报刚收到的日本海啸新闻画面,让人惊恐万分。转到中国大陆的央视四套,却仍是按既定方针办,雷打不动地播放歌舞升平,感觉特别不协调。人家那边正在死人,你这边却大肆娱乐。我就这样在美国当地和央四之间来回切换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为了第二天不误上班,才无奈地重新入睡。第二天醒来才看到央视报日本地震海啸,晚了数小时。

这之后,央四对日本海啸不但越报越多,而且画面都经过剪辑,还配了背景音乐,视听效果大增。美国当地电视已经恢复正常时序的报导,央视却是越来越兴奋。

由此可见,央视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以防报导与党的方针政策相抵触。

日本这次地震有大约三十秒到一分钟的预警。这是因为横波造成的破坏较小,而传播较快。纵波传播速度较慢,但主要破坏都是由纵波造成的。这三十秒到一分钟的预警,是横波和纵波的传递速度差造成的间隙。

百米世界纪录速度已经在十秒之内了。三十秒到一分钟,住独立房屋和公寓底层的的可以逃出室外,住高层的来得及钻到桌子底下。

预警的一条重要信息通道就是电视。美国远离灾区,但人家的报导分秒不误,此即所谓第一时间。为了灾情保真,尽可能少误导观众,都无艺术加工。

从这次日本地震啸的报导可见,中国的官方传媒对突发事件是不抢第一时间的,要等一级一级地上报批准,然后再经过艺术剪辑和审查,才能播出。如果灾区当地有人平时看惯了央视,遇到突发事件仍习惯性地依赖央视提供预警和灾情的话,那可是要误大事的。

央视误了第一时间后,便用经过艺术加工的灾情特写掩人耳目。美国经过艺术剪缉,配上背景音乐的镜头到星期天下午才出现。

我因为在国外,能从当地电视台和央视之间的切换来对比国内外传媒第一时间的报导。国内因没有外国传媒可资对比,便无从知道中国面对突发事件是把最重要的第一时间拿来紧急上报,静候批准和艺术剪辑的。这之间有多少本来可以借助电视信号逃出生天者被永久地掩埋在了废墟底下,就无从证明了。


二、第一波海啸跑不过来

事后报导,海啸侵入陆地的最大纵深有六十公里,是在一个喇叭口形的海湾处,有杭州湾喇叭口形成钱塘潮的作用。其他地方的海啸潮涌登陆纵深大约十公里。地震中心离岸大约一百海里,十五到二十分钟海啸就登陆了。一百海里大约两百公里(1:1.852),海啸速度大约一分钟五到十公里。

马拉松世界纪录大约两小时多一点。马拉松距离42公里195米。如果一名马拉松世界冠军在海岸零公里处,在地震发生的零秒时就获知海啸发生开始逃离,则逃到十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怎么也需要半个小时,还是能被海啸追上。恐怕这回遇难数目远不止上千。

海啸总共有五波。后续海啸再来时,幸存者不再逃跑而是观望。西方记者问看什么呢?他们说看直升飞机。原来地面不易估计海啸潮头的距离,有直升飞机跟着潮头飞行来标志潮头位置。地面就可根据直升飞机的位置估计潮头的距离。这法子真聪明。

三、日本人的素质

灾难来临时,有跑不动的老人催促年轻人快走,自己留下,不肯拖累年轻人而死在家中。

日本一般民众之「酷」有类斯巴达,沉默寡言,手头利索。加油站和食品杂货店虽然排起了长队,但秩序井然,服从配额限制。即使在避难地,也仍是把被鞋踩脏的地面当场擦干净,令西方记者大为感慨。

首相菅直人电视垂泪,“感谢你们的冷静!”

有美国记者问日本外交官,你们需要什么,说出来我们好支援。日方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清。话少到这种程度。

日本一般老百姓普遍相信政府,因为政府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消息,不扇情,不隐瞒,也不夸张其辞。日本社会没有“让领导先走”的陋习。如果仍是不能幸免,也能理解是出于政府能力之外了。


四、中国的支援太「闹」

首先得承认,中国政府的支援,不管是救援队还是救援物资,都值得肯定。日本人也表示感谢。但中国政府提供支援的这个「闹」劲,与日本人不事张扬、低头干活的素质形成鲜明对比。

胡锦涛给日本天皇发慰问电,让人莫名其妙。日本天皇往少里说,是秦朝徐福的后代。这只是传说,没准比这还早得多。中国连268年的大清家皇统都不承认,如何能承认日本天皇少说两千二百年的皇统呢?日本天皇是世袭的,不是民选的,并不代表人民。当此抢险救灾之际,不但灾民无心此道,连天皇本人也没这等闲心。

不知外交部谁给出的主意。

2011年3月14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