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June 2010

分析:中印边界争端和西藏

蒙克
BBC中文网

1913-14年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中国和西藏代表召开三方会谈,英国和西藏双方签订西姆拉协议,为日后中印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埋下伏笔。96年后,(6月3日-4日)在英国西敏斯大学召开的中印边界问题国际研讨会中,中国学者和流亡藏人学者罕见地坐在一起,同印度学者,英美学者一起讨论中印边界争端以及西藏问题。
中印边境争端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中国同周边13个陆地邻国都通过谈判解决了边境问题,唯独同印度的领土争端没有解决,另外中印边界争端涉及西藏问题,并且因此而更加错综复杂。

中国和印度的争议领土主要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争端领土主要是中国称为“藏南”的地区,即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那里的面积为83,743平方公里,目前由印度占领。在西部的争端是阿克塞钦地区(AksaiChin),该地区在克什米尔谷底东部,面积约37,250平方公里,目前由中国占领。AksaiChin是突厥语,里面的Chin,就是指中国,据说意思是“中国的白石滩”。东西段中间有还有几块比较小的领土争议。


资深记者和学者麦克斯韦(NevilleMaxwell,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长期研究中印边界问题,他认为中印领土争端起于帝国时代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代过程。现代国家学要确定清晰的边界,中印因此产生边界纠纷。

东部争端和达旺
1913-14年,英国、中国和西藏三方参加西姆拉会议,主要是讨论西藏地位问题。在会议中西藏没能取得中国对西藏独立地位的承认,但英国和西藏单独签署了所谓的西姆拉协议,划定了西藏同英属印度的边界,规定了东段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如今印度声称拥有东段争议领土的依据。据说中印在东部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差不多就是麦克马洪线。麦克斯韦和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刘学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都认为,中国准备在谈判中接受实际控制线,解决边界争端。但中国在东段不接受印度在1951年占领达旺(并非从英国殖民当局手中继承)。


印度学者阿卡(AlkaAcharya,尼赫鲁大学)认为占达旺时中国没做任何表示,所以等于默认既成事实。但刘学成认为,中共当时虽然立国,但忙于朝鲜战事,西南许多地方军事行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中央政府无力顾及达旺,但决非默许,更没有对印度发出任何信号。

不过当时达赖喇嘛的西藏政府向印度提出过抗议。据流亡藏人学者策凌(TseringTopgyal,伦敦经济学院)讲,达旺的门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别,还不如康藏、卫藏、安多的差别大。他认为,如果中国政府解决了西藏问题,达赖喇嘛返回西藏,将会极大地削弱印度在东部争议领土的谈判地位。

西部的阿克塞钦
麦克斯韦认为,阿克塞钦地区的历史一直含混不清,过去的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和西藏、满清帝国似乎没有精确划界的需要。实际上进入现代国家阶段之前,国际疆界大多如此。在西部的划界需要主要同19世纪英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扩张和对抗有关。英国担心俄罗斯在该地区有图谋,所以建议将哈喇昆仑山口作为边界,以便在新疆和印度之间设立缓冲。

麦克斯韦说,在1880s初,中国和印度同意将哈喇昆仑山口作为边界的标记。到了1890s中期,中国声称阿克塞钦为中国领土。1899年英国向满清政府建议,整个阿克塞钦地区属于中国,边界要按照哈喇昆仑山脊划分。这其实就是今天的中印控制线,但中国没有对上述建议做出回应。有印度学者说,如果当时中国做出了回应,就不存在今天中印关于阿克塞钦地区的争议。

麦克马洪线争议
2008年北京奥运年世界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支持西藏示威和反示威,英国外交部为增进同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信任作了以下表示,即英国政府认为西姆拉条约是过时而且是殖民主义的遗产。有印度学者认为,英国这个声明对印度在东部的领土要求的法理基础无疑于釜底抽薪。而当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是否把西藏出卖了?”的文章,指责英国为了换取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的支持而‘改写历史’。

麦克斯韦说,当时在西姆拉会议期间伦敦政府指示麦克马洪说,如果中国拒绝签署协议,就不要同西藏签署双边协议。不过麦克马洪没有遵守英国的指示,在没有中国同意的情况下同西藏签署了协议,因此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批准西姆拉条约。《艾奇逊条约集》里面西姆拉条约部分加注说: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条约。

1907年的英俄协议在1921年被缔约双方声明作废,麦克马洪线在1937年被包括进印度出版的地图中。1938年,英国在1929年版的《艾奇逊条约集》中公布了西姆拉条约。与此同时英国招回了《艾奇逊条约集》。麦克斯韦尔说,英国不仅召回1929年版,还在1938年重新印刷了表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取代了旧版本。刘学成说,这种有意的误导其实就是欺骗。

殖民心理和帝国心态
印度的谈判立场从尼赫鲁时候开始就是:不承认有领土争端,也不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同中国通过谈判协商谋求妥协的立场形成对比。刘学成说,印度已经立法把有争议领土都划入自己的神圣国土,而且把争端同国家认同相联系,为任何在领土上进行谈判的企图增加了难度。

印度同西藏传统的文化和贸易联系使印度认为自己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国殖民时期和以后,把西藏当作隔离中国的缓冲区。而中国则认为印度把西藏作为缓冲区是从英帝国那里继承下来的“殖民心态”。

麦克斯韦对印度独特的领土观在书中作过评论,说印度民族主义当中有所谓地理神圣性的内容,即认为印度疆界是历史自然形成,是绝对的。这其实同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观和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指印度从大英帝国继承殖民心态的时候,印度也可以反指中国从满清帝国继承了帝国心态。蒙古国就是从满清帝国的废墟上获得独立,中国现代国家并非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前面的帝国。

1962年边界战争和未来
中国军队1950年进入并且控制西藏,在印度看来无疑是中国控制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在随后的中印边界争议中,中国总被当作巨大的获益者和侵略者。大概也是这个原因,1962年边界战争爆发后,在许多印度人不理解,中国人既然已经取得了这个西藏的巨大利益,为什么会为几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不惜一站。

中国学者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就是教训印度,要印度明白:同中国的边境领土纠纷不能用占领造成继承事实和武力手段解决。不过1962年战争给印度带来长期的耻辱感。印度卧薪尝胆,在1998年成为核国家。

中印两国作为经济崛起的大国的事实是否有利于解决边界争端呢?美国国防大学学者,曾经在美国布什政府负责南亚事务的国防部长助理詹姆士·克莱德(JamesClad)说,虽然中国和印度都是崛起的经济大国,但中国崛起的参照是美国,而印度总是把中国作为衡量自己发展的标准。

虽然中印两国经济和外交联系10多年来不断加深,加上两国都拥有核武器,重演1962年边界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边界问题解决的前景依旧同以前一样渺茫。这可能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对各自未来发展的预期。中国基于对未来崛起的信心,能够对搁置中印边界争端表现出更多的信心。而印度则可能由于担心同中国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则担心未来在领土争端中面对更强大的中国。


some responses:

14楼 15838668592 07陆军 上等兵 发表于 2010-6-13 21:35:16中国已经丢的太多了,TG不会为几万土地就开战的,执政地位对他们来说更重要。[加为好友]
13楼 糊涂一世 陆军 中士 发表于 2010-6-13 17:56:17印度必须进一步分割,东部地区应该独立和中国友好,中国也可以通过局部领土交换取得印度洋入海口,各邦的独立军事力量应该得到援助[加为好友]
12楼 ch7252 陆军 列兵 发表于 2010-6-13 17:40:37
以下是引用外蒙回归司令部 在第9楼的发言:
楼主的贴是在说: 因为中印都是有核国家,所以中国藏南等失地就不用收回来了?!(中国在藏南问题上,等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印度搞出核武器!)

现在难道中国还要继续等下去?一直等到印度完善核武器,一直等到印度的核力量达到中国的水平为止?




2050年后,中国将展开一系列的收复行动
什么乱七八糟的核战争,我根本不相信
又不是打得他亡国,人不到山穷水尽会干那事,吃多了撑的
再说和我们国家拼那玩意,不找死吗?
连美俄都不敢这样,啥原因?
我们的人口主要在农村,就是把我们城市全毁了我们还有大量的人口可以重新崛起
而他们人口呢,主要在城市,只需要几枚就可以打得他们亡国灭种[加为好友]
10楼 xp2008 陆军 列兵 发表于 2010-6-13 16:24:47还嚷嚷什么呀!中国媒体都公开承认中国琉球为日本冲绳县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个连美国人都不承认的事,中国人乐此不彼的做了![加为好友]
9楼 外蒙回归司令部 陆军 中士 发表于 2010-6-13 15:26:43 楼主的贴是在说: 因为中印都是有核国家,所以中国藏南等失地就不用收回来了?!(中国在藏南问题上,等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印度搞出核武器!)

现在难道中国还要继续等下去?一直等到印度完善核武器,一直等到印度的核力量达到中国的水平为止?



[加为好友]
7楼 米高扬的鹰4 陆军 少尉 发表于 2010-6-13 15:05:06
以下是引用greatding 在第4楼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米高扬的鹰4 在第3楼的发言:
最后恐怕是割地收场,否则在那片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上百万印度人怎么办?强行驱逐?还是人道毁灭?

办法多的是,你可以参考以色列人对付加沙人的手段,当时机合适时,一切均有可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我明白你想说的,但是实际上不可能。要想按你说的,必须先把这片地区实际控制起来,就是要打下来并守住,同时扫荡反抗力量。再大量移民过来,把现在住这里的印度人搞成少数民族,或挤走或稀释,但是那里将是冲突地区,移民恐怕也得按照关东军+加开拓团的模式或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模式才能存在下去。问题现在这个年头,谁肯去?早期移民肯定会经历重大死伤的,像民国时期三区的队伍和外蒙古军队对中国军队的攻击,得手以后通常都会屠城。如何应对这种情形?而在攻占的过程中趁乱尽可能多地消灭当地人口又如何避免为外界知晓?太过没有操作性了,那需要强硬的政治和外交路线,严格的保密,以及绝对忠实的执行部队(还不能用战斗部队执行这类清洗任务)。[加为好友]
4楼 greatding 陆军 中尉 发表于 2010-6-13 9:27:50
以下是引用米高扬的鹰4 在第3楼的发言:
最后恐怕是割地收场,否则在那片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上百万印度人怎么办?强行驱逐?还是人道毁灭?

办法多的是,你可以参考以色列人对付加沙人的手段,当时机合适时,一切均有可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加为好友]
3楼 米高扬的鹰4 陆军 少尉 发表于 2010-6-12 22:24:26最后恐怕是割地收场,否则在那片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上百万印度人怎么办?强行驱逐?还是人道毁灭?[加为好友]

‘These cuts are driven by dogma not by sound economics.’

Posted on | May 24, 2010 | from a great blog 'No Shock Doctrine for Britin'

Top economist David Blanchflower described the announcement of £6.2 billion of cuts as ‘a dreadful day for British people’ – and said they are ‘driven by dogma not by sound economics.’

Unlike most economists, David Blanchflower – a former member of the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 actually predicted this recession, and called for measures which would have helped prevent it.

He’s not alone. Bill Clinton’s chief economist (and Nobel Winner) Joseph Stiglitz, recently said: “the economics is clear: reducing government spending is a risk not worth taking.”

David Laws and his Tory friends have always wanted to dismantle much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now they are relishing an opportunity to do so.

Monday, 7 June 2010

晨枫:美欧经济危机的异同

美欧经济危机的异同 [ 晨枫 ] 于:2010-05-30 07:16:30 主题帖

小布什给世界留下的最大遗产或许还不是伊拉克战争,而是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地震。这场金融地震祸及全球,余害至今未消。在美国经济恢复还迟迟疑疑的时候,欧洲那边又爆发了新一轮经济危机,世界金融市场上风声鹤唳,油价、股指、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纷纷下跌。美国和欧洲政府都注入巨资,强行填补流动性短缺,美国那边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效果已经开始显示,至少金融界的账面开始恢复血色,欧洲这边的效果还没有显示,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欧经济危机在表面上都是资金链断裂造成流动性短缺引发的,但两者由于社会政策不同而存在深层的不同。和欧洲相比,美国更加资本主义一点,鼓励个人逐利,鼓励个人致富,所以采取低税收、低福利的社会政策。对于低收入、低技能的弱势群体,美国的策略是通过强势的美元和综合国力保证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地位,借此通过大量印发美元,“免费”进口必要的生活物资,用低价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与此相应的经济结构是发展强势产业,优胜劣汰,鼓励、扶植高科技、高附加产值产业,听任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自生自灭。高科技、高附加产业需要人数较少但素质顶尖的人员,而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常常是不需要多少训练和经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经济结构的活力已经转移到高科技、高附加产值的产业,创造大量的财富,但难以通过直接雇佣惠及人口中的大多数,其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少数高素质的人口代表了社会的成功阶层,创造了不成比例的财富;大量“低素质”的人口代表了社会的大多数,靠“免费”美元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尽管“基本”是一个相对概念,美国的基本生活水平对于很多其他国家来说依然是较高的。这是和把美国推上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福特式工业革命背道而驰的,亨利福特对美国和世界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人口中的大多数都能受惠于工业和科技发展,福特式工业革命的关键词是“大生产”而不是“精品生产”。

欧洲没有强势美元那样的便宜事,欧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远远不及美元,美国式空手套白狼的路子走不通。另一方面,欧洲(尤其是北欧,现在扩散到西欧、中欧和南欧)在传统上倾向社会民主主义,采用高税收保证高福利,另一方面用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维持低竞争力的产业(如服装、鞋帽、玩具、小电器、传统农业等),保证就业,保证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与此相应的经济结构是发展强势产业,但保护落后产业,另外通过旅游、服务业大量创造就业。问题是高税收、高福利是保护低竞争力产业的成本大大提高,进一步压低竞争力,最后依然导致大量失业。西班牙、法国的青年失业率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法国甚至在讨论是否将退休年龄提前或者缩短到4天工作制以人为制造工作机会的问题,尽管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增加的虚假就业马上就被增加的福利负担所抵消,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扩大的政府公共开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的公务员队伍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来源,这些在本质上难以为继的做法一步一步将欧洲带入了今天的困境。

但是欧洲、美国经济都曾经健康稳定地强势增长,不仅创造了少数巨富,还惠及社会的大多数,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金融资本!

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制造业是积聚财富的主要手段,金融业起到血液和神经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财富的转移,帮助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在今天,金融业已经反客为主,制造业不再是服务的对象,而是敛财的棋子,甚至是杀鸡取卵的对象。金融业为了牟取暴利、快利,置企业的长远健康而不顾。企业高管唯股市马首是瞻,葬送了欧美很多曾经一言九鼎的盟主级企业。时至今日,金融从血液和神经变成了……谁也说不清变成了什么。君不见,美国的万亿救援基金只有多少进了制造业?臭名昭著的汽车大三都是几十上百亿的主,连令人谈虎色变的医保基金业也只有700多亿,大头都到哪里去了?都到银行、保险和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行业里去了。而这些巨额资金以微不足道的利息到了金融巨头手里,被金融巨头以“银根收紧、信用不足”为名,高利贷给走投无路的企业,大赚国难财,也顺手给美国经济抹上一笔虚假的亮色。

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人似乎有点醒悟了:经济的根本还在于实物,单靠金融杠杆玩数字游戏总有玩不下去的一天。但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似乎已经把血淋林的教训忘记了,正准备快乐地重走老路。美国还能走老路吗?其实是能的。美国的经济问题是结构性的,是慢性病。就和老烟枪一样,气管炎大爆发后,赌咒发誓要戒烟,咳嗽一压下去;又快乐地“赛神仙”,直到下一次咳嗽大爆发,或者最后肺癌要了命。奥巴马力图根本改革美国的经济社会体制,但到处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阻击。如果奥巴马改革成功,他就是21世纪的罗斯福;如果改革失败,下场会比小布什还要不齿。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独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也难以撑起美元了,导弹和航母越来越养不起。虽然在经济动荡的时候全球资金向美元靠拢,但美元的长期颓势已经不可逆转。到美元不再是世界结算货币的那一天,美国还怎么玩?不仅不能靠引发“免费”美元来空手套白狼,还要面对巨量回笼美元的通胀压力。

至于欧洲,经济危机是最难压缩福利的时期,巨资救援只能极大地增加公共债务负担,推迟实质性增长和经济恢复。欧洲的高福利模式有点像美国企业高管自己给自己加薪加奖金的做法,区别在于,美国高管有员工和股东可以剥削,还可以通过“免费”美元剥削外国,欧洲政府弄到最后只有自己剥削自己。欧洲靠反倾销人为保护弱势行业,不仅不可能恢复这些低效行业的竞争力,还鞭打快牛,增加仅存的强势行业的负担,削弱他们的竞争力,迫使他们加速向海外的转移。这一轮经济危机中,德国汽车工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保住德国的工作岗位,但这越来越难了。不仅大众,奔驰、宝马也在向欧洲之外转移制造基地了。

依靠均贫富的福利社会是难以经受动荡风云的。在经济平稳的日子里,政府开支增加,有钱人多交几个钱的税买心理平安,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经济崩盘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政府只有缩减开支,穷人当然首当其冲。相比之下,富人虽然没有余粮,但吃香喝辣还是远远不成问题的,穷人则有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之虞。绝对贫困化是比相对贫困化对社会安定杀伤力更大的大杀器。问题是这动荡风云似乎不像会很快过去的样子。人们对中国的山寨之风多有讥嘲,但山寨现象反映的一个事实是:科学技术不是巫术,是无法垄断的。一招鲜已经不能吃遍天了,勤奋、求实才是正道。欧元区在建立的时候,曾对成员过的通胀率、债务率有严格规定,以此严格各国的财经纪律。历史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变化远远比计划快。欧元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趋同化,通过流通和援助,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与富裕地区趋同,最终使严格的通胀、债务控制不再必要。但欧元区的设想没有考虑的一个因素是:趋同还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随着东亚科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欧洲不再拥有技术优势,难以靠技术领先维持剪刀差以补贴高出实际生产力的生活水平。

欧美公共债务的增加将极大地拖累经济恢复。国际结算银行(简称BIS)今年3月份的报告证实了IMF的预测,到2011年,发达国家总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将从2007年的78%剧增到 106%。其中,日本从167%升至204%;希腊从104%升至130%;意大利从112%升至130%;美国从62%升至100%;法国从70%升至 99%;葡萄牙从71%升至97%;英国从47%升至94%;爱尔兰从28%升至93%;德国从65%升至85%;西班牙从42%升至74%;等等。发达 国家超过100%的公共债务负担是二战以来最高的,已超过1998年金融危机的俄国和1999年债务和经济危机的阿根廷。这些公共债务是要还的,只能最终从税收里出来,只能拖累经济恢复和发展。日本主要是国内债务,还相对不受国际局势影响,但要出现挤占一般投资。美欧的债务主要是国际债务,美国还好一点,反正美元是世界结算货币,是外债的本币,但欧洲国家的债务就容易受到汇率的影响,尤其在欧元还不成为世界结算货币、并相对于美元弱势的时候。经济衰退,币值滑落,雪上加霜。世界经济本来就是一个锦上添花或者落井下石的游戏。

美国的问题在于富人投机失败,欧洲的问题在于养起贫穷的大多数,前者用救援基金可以重新激活,在投机的死路上继续走一段;后者就难以为继了。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都在计划压缩公共开支,削减债务,但在公务员阶层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这种割肉补疮的做法能不能救远火暂且不论,失业的近渴就够一呛。自希腊工会在全国抗议、罢工以来,工潮有向欧洲各地蔓延的迹象,抗议穷人为富人的过错而付出代价。意大利工人总同盟宣布在6月25日全国总罢工,西班牙的工会因为痛政府就改革的谈判破裂,也要发动大罢工。葡萄牙最大的工会也要组织罢工。这最终使欧洲工业加速向外转移,还是回到福利主义的老路,还将拭目以待。

The policies of Milton Friedman are being implemented by the ConDem Coalition, and Labour isn’t even paying attention


Posted on June 6, 2010 by brightonpoliticsblogger


I’m finding it hard to blog these days. What is happening nationally is too depressing and Britain and the Left are sleep walking into the restructuring of British society. No, I don’t mean the Big Society. I don’t even mean severe cuts to public services. No, something more fundamental is happening.

Labour and media pundits agonise over aspects of government cuts, and Labour leadership candidates are obsessed about positioning themselves against each other. Meanwhile the economic extremists in both the Tories and Lib Dems (David Laws having been in the vanguard and he will no doubt remain influential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Cabinet) are embarking on a programme of privatisation,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and (in due course) tax cuts.

If anyone has read Naomi Klein’s brilliant ‘The Shock Doctrine’ will recognise that what is happening in Britain today comes directly from the philosophy of Milton Friedman. Klein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Capitalism’ where there are “orchestrated raids on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wake of a disaster or crisis, the crisis at this time being the near collapse of the banks and the ensuing economic crisis which is being used to justify just about anything. And the Labour Leadership contenders fiddle while Britain is burnt.

Friedman wrote: “Only a crisis – actual or perceived – produces real change. When that crisis occurs, the actions that are taken depend on the ideas that are lying around”. Klein say that “some people stockpile canned goods and water in preparation for major disasters; Friedmanites stockpile free-market ideas”. Friedman believed that once a crisis happens, it is crucial to act swiftly to impose rapid and irreversible change before society slips back into what he describes as the “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

Friedman wrote that “a new administration has some six and nine months in which to achieve major changes; if it does not act decisively during that period, it will not have another such opportunity”.

The ideas of Milton Friedman are alive and well and thriving i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on the right of the Lib Dems. Both Cameron and Clegg worked for Moneterist ministers in Thatcher’s government, and their economic philosophies have evolved since then.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ir presentational skills have also developed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seen as ‘compassionate’. Bu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ntions are just the same. David Laws gave the game away when he said that he wanted the cuts he proposed to send shock waves throughout Whitehall.

The Welfare State is being dismantled before our very eyes. Education (as in the USA where Charter schools are taking over) is being privatised through the acceleration of Labour’s Academies programme. In due course the NHS will be privatised. And Cameron and Clegg’s friends (and also those of Blair) are ready for some very rich pickings.

And the Labour leadership contenders continue to fiddle.

Sunday, 6 June 2010

《李鹏日记》、六四,胡cares

21年过去了,每到这个时候年年如此,文章,哀悼,夯港的烛光晚会,已经到了中年的学生领袖媒体露面。21周年,20周年,19周年...1周年,每次有什么不同?今年推出了不知真伪的《李鹏日记》,who cares。那天早班编辑会上咱忍不住评论说,这是“周期性的群体歇斯底里”,众人很惊诧,但也无话可说。

为什么说他们没新意,因为64的基本信息和政治教条谁都知道。之后发生了苏联和东欧剧变,然后开始了一系列颜色革命,苏式共产主义节节败退,美式的保守自由主义步步紧逼。政治教条,左的或右的,只是表现形式,就像游行队伍打的旗帜一样,可以是红的,也可以是黑的。关键的东西是人们的情绪,和背后的动机。

政治教条本身说明不了什么。同样的教条和意识形态,即可以是自由和解放的,也可以是限制和压迫性的,这要取决于具体的人、时间和环境。就像宗教类似,当耶稣作为三无人员传教的时候,基督教是关心民众疾苦,反对强权压迫的。但当基督教盖起大教堂,有军队和财产的时候,他们就焚烧异教徒,成为禁锢思想和经济压迫的NGO。

六四是什么运动已经不那么重要,是反官导反特权,还是向往美式的自由民主。或许有人希望搞美国的制度,用意还是反对中国的官僚特权。六四的性质,不能简单地有学生的口号决定,而需要做人真的背景分析,才能知道那时候的抗议者真正要反对什么。

至于说年年纪念六四,20多年来,有关舆论大多被劫持了,这个天安门叙事被放到了自由对抗专制,民主制度对抗共产主义,自由市场对国家控制这个模式当中。当初的民众为什么走上街头抗议,以及被彻底排除六四讨论的视野。六四流亡人士,有的成了职业革命家。六四的情节使他们的时钟永远地停在了1989。对以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他们在知识和道德上已经形成了盲点。

赵紫阳被打扮成了改革开放的圣徒,中国官员的良心。很具有讽刺意味。哪天李鹏被说成呕心沥血,为国为民,我丝毫不会感到奇怪。

彼时的教条,比如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用来反对中宣部限制思想自由,限制学者的自由,反对官僚特区和太子党,地区代表了民众的心声。但20多年后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到处是富士康这类压榨劳工的加工厂和更多不如他们的血汗工厂,这时候还执著地宣扬六四那些莫须有的精神,为自由资本主义唱赞歌,就是为虎作伥了。

中国的历史没有因六四镇压而裹足不前,百姓照常为生计奔走、发愁、抗争。他们面对的生活和关注的事情,和中国城市变化一样,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变化。公众争取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六四,还不如探讨富士康个人自杀、本田工人罢工、80s后和工潮有现实意义。